今天是

热门搜索:办事指南政策法规海洋科企行业资讯

海水养殖如何助力“碳中和”?

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水养殖绿色发展,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捕捞压力,保障了人民群众所需的优质蛋白成功经验世界推广。然而,有些海区海水养殖带来的生态负荷和环境压力也不容忽视。如何更好的发展海水养殖,来助力碳中和,实现绿水青山、美丽海洋?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最近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中,纳入了我国科学家建议的“基于生态系统内部调节理念的人工上升流举措”,可望应对大规模海水养殖带来的生态负荷和环境压力,解决营养盐、无机碳、溶解氧供需错位问题。也就是,通过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驱动的人工上升流,可把养殖海区底部富营养盐的水带到上层水体,供给养殖海藻光合作用所需营养盐。与此同时,这个过程把底部高浓度营养盐缓慢释放出来,可避免风暴潮等突然扰动引发的赤潮等生态灾害。此外,补偿性水体把表层富含氧气的水带到深层,可缓解海洋底部生物缺氧的问题。

在唐启升院士指导下,威海人在桑沟湾海域首创“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利用海带、海参、鲍鱼、扇贝、海水鱼等养殖品种间的互补优势,不仅提高养殖产品质效,而且更好地让水质良性循环,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唐启升院士团队前瞻性的开展了养殖海域碳汇功能研究,对养殖贝藻类为主体的渔业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阐释。建立了桑沟湾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探讨海草床这一重要的蓝碳资源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和潜力。

在科学评估、统筹海水养殖容量及其对海洋碳汇贡献基础上,威海桑沟湾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的绿色养殖模式,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负排放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