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我们都知道,“蛟龙”号是我国深海载人技术从几百米到几千米的技术跨越,是我国的“国之重器”。那么,这个“圆胖子”有什么绝技,能让自己潜到水下7000多米还能安然工作呢?今天,我们先来介绍“蛟龙”号十八般武艺中的几种。
01 “龙甲”护体保安全
要想潜得深,首先外壳要够“结实”。“蛟龙”号的“龙甲”是钛合金球壳,壁厚达70 多毫米,能抗超高压。在海洋中,水深每增加10 米,压力就会增加约1 个大气压。当“蛟龙”号下潜到水下7000 米时,潜水器本体每1 平方米面积上承受的重量相当于压上了7000 吨的物体,这样巨大的压力对“蛟龙”号的耐压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蛟龙”号的耐压设备在深海环境模拟器(即压力筒)中通过了78 兆帕(相当于7800 米海水深度)的压力考核,确保了它在7000 米深海中的安全性。
“蛟龙”入水瞬间
02 白色“龙鳞”浮力升
“蛟龙”号还有“龙鳞”—— 包裹着钛合金球壳的浮力材料,也是“蛟龙”号最外面的一层外壳。浮力材料的密度越小,载人潜水器的体积就越小,重量就越轻,整体性能就越优越,相配套的水面支持系统、整体布局就越简便。“蛟龙”号浮力材料的密度为0.565 克/ 立方厘米,密度调节剂为空心玻璃微珠。空心玻璃微珠在浮力材料中的体积含量高达60%~70%,直接影响着浮力材料的最终性能,近年来在深海探测、航空航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为了保证浮力材料能够耐受深海高压,还需要将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填充到高强度环氧树脂基体中制备。
图片右侧可见拆卸下来的白色浮力材料
03 “龙尾”呈现X形
“蛟龙”号的“龙尾”是X 形稳定翼,装有4个呈十字形分布的推进器,具有较高的垂直和水平稳定性,提高了“蛟龙”号的整体机动性,保证它在深海中能够像“小轿车”一样平稳行驶。“蛟龙”号在水下的最大前进速度可达 46.3千米/ 小时,巡航速度可达1.852千米/ 小时。
“蛟龙”号尾部X 形稳定翼和推进器
04 “龙眼”也要戴“眼罩”
“龙眼”—— 观察窗,是“蛟龙”号上的重要部位。“蛟龙”号共有3 个观察窗,中间的主观察窗直径为20 厘米。为了对抗深海的压力,观察窗非常厚实,为圆锥形,外直径大、内直径小。海底作业时,观察窗上的任何一丝划痕都会带来安全隐患,成为深潜器“不能承受之重”,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渗漏事故,威胁舱内乘员生命安全。因此,每次下潜回来,潜航员都会充当“眼科医生”,先用淡水仔细冲洗“龙眼”,防止其受海水腐蚀,再用纸巾轻轻擦拭,检查有无“头发丝粗细”的伤痕,最后他们会用一个锅盖一样的金属“眼罩”将“龙眼”保护起来。戴上了“眼罩”的“蛟龙”号仿佛进入了“睡眠”状态。
“蛟龙”号观察窗上的“眼罩”
“蛟龙”号的外形像张开嘴的大白鲨,长8.2米、宽3.0米、高3.4米、重22吨。这么大的一个家伙能潜到7000多米深的地方,只靠这几样法宝可不行。你还知道哪些“蛟龙”号的趣事或者独门绝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