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热门搜索:办事指南政策法规海洋科企行业资讯

激发海洋发展潜力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激发海洋在沿海地区发展、科技创新、减排增汇等方面的潜力展开热议。

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邵志清表示,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既可以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又可以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而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循环。

邵志清建议,应参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立沿海高质量发展带国家战略。

第一,大力建设沿海大通道。统一规划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新基建等,实现沿海基础设施大联通和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方便、快捷,促进国内大流通。

第二,科学布局沿海产业集群和创新体系。推动陆海经济联动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基地和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健全现代经济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聚焦陆海开发开放,建设围绕市场需求、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链,培育壮大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和企业,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成为国家重要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

第三,加快建立沿海统一的市场体系。营造市场统一开放、规则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发展环境,构建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共进共赢的合作体制。

建设智慧海洋示范区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市市长尤猛军建议,国家可采取有效措施,支持福建深化“智慧海洋”建设,率先建成智慧海洋示范区,为全国探索建设路径、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尤猛军认为,“智慧海洋”建设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支持福建深化“智慧海洋”建设,可以发挥福建区域特色条件,为全国探索区域性经验。

为此,尤猛军提出4点建议:

一是加快重点海域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加大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仪器设备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海洋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和应急通信能力。

二是支持福建建设国家海洋大数据东南分中心。率先在福建布局海洋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推动建设形成区域性数据中心集群。

三是支持优势地区率先培育海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渔旅融合”“丝路海运”等领域创新数据资源利用模式,助力海洋产业数字化、海洋数字产业化。

四是支持建设区域性海洋国际合作平台。建议在福建设立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基金,建设“数字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海洋信息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执法搜救、航运保障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提升海洋灾害防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海洋资源,同时也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2019年度《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19年,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7.03亿元,死亡(含失踪)22人。与2010~2019年平均状况相比,2019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100.16亿元)。

罗俊认为,提升海洋灾害防御水平已经迫在眉睫,培养海洋灾害防灾减灾领域人才是科研院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罗俊介绍,全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50多个,其中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近半数,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较少。

广东省是海洋大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广东省GDP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例均约为20%。同时,广东省一直以来也饱受海洋灾害影响。罗俊表示,要充分利用广东的区域优势,重视海洋灾害的长期影响,建议在广东省布局海洋灾害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俊认为,加强基础研究,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定“硬目标”。可通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从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发挥海洋减排增汇作用

今年全国两会上,对标碳达峰、碳中和,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阮诗玮认为,应加大海洋“负排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他建议,制定海洋碳汇发展战略,近期可着力搭建我国海域碳汇数据库,初步完成海洋碳汇能力的评估测算,适时建立海洋碳汇指标体系及陆海统筹增汇模式;整合各类涉海科研平台,形成协同开展海洋碳汇研究的良好局面,持续加大海洋碳汇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加强近海碳汇生态营造,鼓励支持沿海省市发展海带、紫菜、牡蛎等具有固碳能力的海洋生物养殖产业,建设以固碳减排、绿色发展为目标的新型海洋牧场;推动海洋碳汇交易实践,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研究,建立海洋碳指纹、碳足迹等相关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构建针对海洋碳汇的标准体系、交易规则,推动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校长张荣表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实施蓝碳(即海洋碳汇)战略对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张荣认为,应当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推动实施我国蓝碳战略。对内夯实基础、补足短板,围绕基础研究、监测评价、试点示范、人才培养等方面,打好基础、练好内功;对外积极参与、主动引领,进一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增强全球治理能力。

他建议,支持厦门大学建立蓝碳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厦门国际海洋周平台,打造“海洋碳汇国际论坛”,增加蓝碳国际话语权;成立“中国蓝碳计划国际咨询委员会”和“中国国际蓝碳科学和交流基金”,用好蓝碳领域国际高端智力资源;建立“海上丝绸之路蓝碳推广交流中心”;探索建立中国(国际)蓝碳交易市场,为融入蓝碳全球交易产业提前布局。